CRAFTSMAN
竹藤編文化藝師:張憲平
Craftsman introduction
交織一片夕陽紅 竹籐編文化資產保存者–張憲平
張憲平面對傳統產業的經營困境,沒有退卻,反而更積極堅持,四十年來,他不但編織出讓人讚嘆的創作天地,也在竹籐編的工藝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張憲平老師於去年榮獲第11屆國家工藝成就獎,長期堅持竹籐編工藝的精神得到肯定及表揚,他四十年來的耕耘,讓竹編這項古老技藝展現華美的藝術風貌。然而他投入的開端,卻是從困境中來。
1943年出生在苗栗竹南的張憲平成長於編織家族,祖父擅長藺草編織,草蓆手藝聞名大甲、苑里,父親則開工廠經營草蓆和民藝品加工。張憲平繼承家業,卻在數年後面臨傳統手工產業沒落的考驗,他回憶說,工廠大約在民國64年受大環境影響,開始感到經營困難,「我想必須增加產品來應變,當時去日本旅遊巧遇父親昔日的友人,想在台灣找生產竹編燈籠的廠商。我把樣品帶回來後,四處尋訪美術燈工廠,但是民國六十幾年加工廠大量關廠歇業,一百家裡可能只剩一兩家,找了半年也試做了,卻沒有人能符合要求,我就決定自己試試看。」
張憲平從小嫻熟編織經緯,卻要從頭開始學習竹器的特性,畢竟竹子跟藺草是不同的,憑著手藝人的性格,他摸索出竹器編織的門道,從取材、觀摩老師傅、搜集民間器物來了解竹器,更進一步思考燈具或花器要如何產品化、改良劈剖處理竹材的機器等。外銷日本的竹燈具成為工廠存續的契機,同時也推了張憲平一把,讓他從此邁入編織人生。
張憲平回憶說,竹燈具做了五六年之後,接續發展茶道花器,後來才投入籐編,努力在辛苦維持的黃昏產業中作出自己的成績。但他並沒有停留在生產訂單,民國七十幾年創作的第一件原創作品,張憲平至今還保留著,他說:「竹籐編藝熟練之後,我開始做自己想做的東西。」到47歲那年榮獲教育部「民族藝術薪傳獎」,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得主。爾後連續三年獲得文建會「民族工藝獎」的肯定,作品「藤編提籃」更獲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。2016年張憲平榮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「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」授證「竹籐編」保存者。
生漆髹塗展現個人創作特色
張憲平的竹籐編作品題材廣泛,大自然、古老預言、吉祥意涵或自我感受皆可入題,風格簡潔精緻不求繁複,他看待編織的信念,是專注思考如何做得比別人更好、更有發揮,並讓手藝能夠長久流傳。竹或籐的經緯編織,融合台灣漢族的傳統竹編與原住民及世界各地使用的技法,張憲平舉例說,像單旋螺卷技法便是世界上75%的區域都採用的做法。其實利用天然纖維素材編織農漁使用的器物,可以說是人類共通的智慧,這也使竹籐編藝術作品得以跨越地域與文化,讓觀者感受其工藝高度。張憲平作品的個人特色,展現在表面處理的完整,他為了讓竹編器能長久保存,研發了生漆髹塗的技法。
張老師說,一般上漆工序都是塗在木料上,很少應用在竹子上,可能只有謝籃曾用上塗料。他摸索了四年才掌握生漆的塗法,視作品需求薄塗或中塗,凸顯作品的古樸風格並有色彩變化,不厚塗,是為了保持材料的彈性,有時與煙燻技法並用。張憲平使用的材料有桂竹、竹葉、粗細不同的籐心、寬窄相間的藤皮,能夠達到牢固結構與柔軟線條變化的各種造型需求。他將自己的作品分為四類:第一類是連續幾何紋路的傳統做法,這也是他較早期的作品。第二類則為基本層加上裝飾層,以複層呈現浮雕效果;第三類有鏤空透光的光影呈現;第四類則是較為大型的空間創作。
完成一件作品可能需要個把月的時間,張老師體會投入工藝的不易,更不藏私地傳承竹籐編技法,自民國73年起,在台灣各地開班授課,希望藉由教學讓這項技藝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;多年來更輔導原住民編製竹籐器,以副業增加收入。張老師近年來指導的學生作品也有亮眼成績,為竹籐編工藝的傳承開拓新頁。
Craftsman introduction